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

台中一些地名的由來--轉貼

台中市 -- 台中市昔稱大墩街或東大墩,因今中山公園北邊小丘稱。日據後於光緒二十二年(1896)三月重新調整行政區域,分全臺為三縣一廳,改原臺灣民政支部為台中縣,為「台中」一詞的嚆矢。因台中縣署置於本市,故大墩街隨之改稱「台中街」,民國九年,本市屬於台中州,州治設於「台中市」,台中為市名,由是開始。蓋台中之命名,由來於居臺灣中部故。

干城 -- 干城地名曾變動數次,隨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。干城地名最早的由來乃因早此地有旱溪流經。石頭累累成堆,稱「石頭灘仔」。日人設分屯大隊營。憲兵隊、衛戍分院於此,因其部隊稱為干城部隊,因而命名為干城,行政區亦稱為「干城町」。圍包括今東區之干城、文化、成功、練武等四里。 而今日的干城里是由本區原干城里、文化里、成功里合併而,其中南京路第四市場內巷道,為東區最早發展的聚落及最早開發的街道,人口稠密;位於南京路上的福德正神祠則為本里的共同信仰中心。近年來因建國市場設立在附近,並漸漸形成貨物的散中心,加上干城重劃的設置,目前為中部四縣市蔬果、魚肉、五金等貨物重要的集散市場。

中區 -- 清代台灣(鹽務總管)所在地,舊稱(鹽館)

東區 -- 台灣府城(南門)遺址,今位居大台中市(東)側故稱東區

西區 -- 有大地主在此設立繳田租的公共事務館,舊稱(公館)~~所以當地現有公館路

南區 -- 有平埔族老婦人不願搬走,仍居住在此地,漢人稱之為(番婆)庄

北區 -- 早期漢人(邱厝)(賴厝)形成姓氏聚落,由於賴姓居多,故稱(賴厝廓)

西屯區 -- 昔日平埔族祭祖所在地,有一湖潭叫(馬龍潭)

南屯區 -- 拓荒時期打造墾耕用具牛(犁)鋤(頭)的(店)舖區,故稱(犁頭店),日據時期改稱南屯

北屯區 -- 原叫(三十張犁),因為台灣的漢人計算田地,以每一張犁為計算標準 ,一個人在播種期間最多約可犁耕五甲地,因本區當年開墾了一百五十甲田地,一張犁為五甲地,因本區當年開墾了一百五十甲田地,一張犁為五甲地,所以舊稱(三十張犁),日據時期改稱(北屯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