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

狂妄使人愚昧?狂妄是天生的,愚昧是自己不懂得成長...

發生在高雄的召妓案,昨天算是有結果了,不是"宣判",而是地院駁回陳致中的告訴,也算是"宣判"了他真的是有去召妓...




關於這一家子,



阿扁跟阿珍的收賄,我是覺得愕婉,也讓我覺得感嘆,他們過去奮鬥的過程,在這個社會確實是有一定的價值,最起碼他們的崛起讓官僚的國民黨知道他們不再是擁有一切的絶對,只是後來的他們,也真的是"權力使人腐敗"的最佳教材!!從某個角度來看,也算是有貢獻啦!最起碼讓台灣人們知道,總統也是可以被關的....



至於這個小子,是讓我最不屑的...



昨天黃睿靚說:"我們家的事情,永遠都會有千奇百怪,或者是創先例的事情。"廢話...你難道沒有發現過:你結婚那麼多年,都不用工作,也可以榮華富貴?



陳致中說:"我是一個原告,一個被害者,法律本來就有規定我可以不用出庭..."大家試想一下,如果你是法官,你來我家找我說你要告人,然後我就要不分日夜地幫你調查,然後還要背負強大的社會壓力...給你機會把話說清楚,你告訴我:不用啦!法律有規定我可以不用出庭,所以你自己處理就好...哪個人不會覺得你是在"裝肖ㄟ"?而且從通聯紀錄來看,不管是哪個門號,撥出的都是同一支手機,要給你解釋,你又不解釋...這不是狂妄嗎?







考軍法官可以增額錄取--有人幫你解釋說是有員額需要



當兵可以開名車--也有人出來幫你解釋說是你們家有能力,所以無可厚非...



退伍後不用工作--別人問怕了就跑到美國念碩士



回國後不用工作--你說是社會給你太大的壓力,所以找不到工作



沒有工作卻吃香喝辣住豪宅--你說媒體在趕盡殺絕



召妓用自己的手機打電話只換門號--你覺得不會有事,連多買一支手機都覺得不需要...



自己不出庭,案子被駁回--你說是"政治迫害"







這個社會普遍的現象,爸媽辛辛苦苦地打拼,有一點成就之後想要給孩子最好的,結果他們的孩子變成天不怕地不怕,打拼的信念與決心沒學到,倒學到了詭辯與"不認輸".........

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

醬油膏=醬油?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?

去吃早餐,吃荷包蛋跟老闆娘要醬油...
老闆娘:"在桌上"(態度是很客氣)
我:"我要清醬油"
老闆娘:"就是那個啊!"(這時我就火了)
我:"我要的是醬油,這個叫做醬油膏"
老闆娘:"哦!!是要醬油水哦!!"
(無言)............

離開苗栗很多年了,到了"閩南人"的地方才知道原來閩南人是嗜吃"醬油膏"的...
我算是一個愛吃的人,因為從小家裡面的教育告訴我,吃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!!
在外地生活了那麼多年,雖然對於故鄉味的喜愛總是戒不掉,可是我也算是一個對異文化包容度很大的人,所以也早已融入外地的飲食文化,不過,到現在我還不能接受的就是"醬油膏"這個東西!!

說起"醬油膏"這個東西,它的起源其實是釀造醬油後剩下的比較濃稠的殘渣,醬商們不捨得就這麼倒掉,所以稍加調味後就這麼用了,也因為它是"殘渣",想當然爾,它其實會比較有豆香,所以就這麼傳開了!!可是我不能接受的是它的調味中的甜味,再加上現在一般小攤用的大多是合成的油膏,這種合成的油膏一般都比較"死鹹",所以加工廠會再加入很多的甜味,但其實這是無濟於事的,會有這種死鹹,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因為少了釀造的"甘甜味"!!而且其實它就是用醬油再加入芶芡用的澱粉讓它變得濃稠!!

曾經有朋友告訴我,說他們吃魯菜一定要加很多醬油膏,就像吃芭樂一定要加很多梅子粉,因為芭樂只是媒介,重要的是要吃梅子粉,所以即使魯菜本身已經有鹹香味,但怎麼說它都只是媒介,要吃的其實是醬油膏!!




對於他族群的飲食文化,這麼多年來,雖然不喜歡,但我其實是採取完全尊重的心理,但我真的不解的是:爲什麼總是要把"醬油"跟"醬油膏"混為一談?這不就是像習慣性的把"張三"說成"張四"嗎?如果說這是一個習慣,甚至已經是一個文化,那爲什麼電視廣告中的"醬油"跟"醬油膏"指的是不同的商品?電視廣告不就是給"所有人"看的嗎?這些自認為是文化的人們,你們看到廣告中的"醬油膏"時,會說:"哦!!它就是醬油"嗎?



爲了解決這個問題,所以我算是自創了用"清醬油"這個名詞,這幾年來這麼用,大多數的人還是懂我的意思,也可以解決我吃的問題,所以我也就不多計較了,但今天這位早餐店老闆娘真的又讓我大開眼界了,竟然又創了"醬油水"這個名詞,真是了不起啊!!










既然"醬油"就是"醬油";"醬油膏"就是"醬油膏"...何苦再有"清醬油"甚或"醬油水"?